第一章——认识论基础: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范式

└── 认识论基础: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范式
    └── 问题思维: 计算社会科学探究的源起与罗盘
        ├── 社会科学问题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问题的本体论地位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认识论立场与问题观
        │   └── 问题的“给定性”与“选择性”
        ├── 研究问题的界定、分类学与评价准则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科学研究问题的本质特征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研究问题的基本类型学
        │   └── 研究问题的认识论评价准则
        ├── 理论与问题的内在纠缠:互构与驱动机制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理论作为问题的“母体”和源泉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问题作为理论发展的“引擎”和催化剂
        │   └── 理论与问题的循环与迭代关系
        ├── 计算范式对问题思维的认识论重塑
        ├── 计算、理论、问题:一个动态的认识论三角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计算作为理论检验、精炼与发展的平台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计算作为理论生成与启发的工具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理论指导计算方法的应用和结果解读
        │   ├── 研究问题的性质塑造计算策略的选择
        └── 计算社会科学中问题发现的认识论路径
            ├── 路径的介绍
            └── 多路径融合的可能性与研究者自觉

本章将深入探讨计算社会科学(CSS)研究的认识论基石。认识论作为哲学核心分支,关乎知识的来源、本质、范围、确证标准及其可信限度 (Audi, 2015)。在社会科学领域,认识论的探讨尤为关键,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如何理解社会实在、如何界定研究对象、如何选择研究方法以及如何评估知识主张的有效性 (Marsh & Stoker, 2010)。

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,以其独特的数据来源、分析工具和建模能力,不仅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新,更在认识论层面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与机遇 (Lazer et al., 2009; Cioffi-Revilla, 2010)。本部分,特别是第一节,旨在为读者奠定坚实的认识论基础,帮助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强大的计算工具时,能够进行批判性、反思性的思考。我们将遵循认识论→方法论→操作化的逻辑顺序,首先聚焦于计算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——研究思维范式,涵盖问题思维、数据思维与模型思维。

本节将专门深入剖析“问题思维”,阐明其作为科学探究源起与罗盘的核心作用,从哲学根源、界定标准、与理论的内在联系,到计算范式带来的重塑,系统梳理其认识论维度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